系统思考先行 理论创新指引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同步提升

发布者:研究生处发布时间:2017-06-12浏览次数:60

——天津大学考察学习体会

庞玉成

201767日,我有幸陪同院长王滨、副院长吕长俊及部分部门和学院的负责同志一行共7人前往天津大学,就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等内容进行考察学习。感慨良多,触动颇深,深深体会到了我校与天津大学在管理理念、思维等方面的巨大差距,略记如下。

一、考察概述

67日,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和副校长王树新分别会见了考察团一行,李家俊对我校来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天津大学通过医工结合探寻医学学科发展的思路。王树新表示,天津大学和滨州医学院在学科上具有医学和工学结合的优势,在地理区位上相隔不远,在双方关注的领域也有了一定程度实质性的合作。希望通过这次的交流,达成更加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方面结出更加丰富的硕果。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会见滨州医学院考察团

王树新会见期间,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计算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研究生院副院长赵美蓉就天津大学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情况进行了翔实的介绍。随后,双方就研究生培养和导师选聘、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康复工程、认知计算、卫生工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研究生临床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讨论,并在设立培训中心开展高端人才培训、共同培养医学类相关专业研究生等方面取得了共识。双方一致认为,在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的当前,以康复医学与康复工程为合作重点,结合双方在工程科学与临床医学的优势,其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王树新与王滨代表两校签署了天津大学-滨州医学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王树新还代表天津大学向王滨和吕长俊颁发了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客座教授的聘书。

天津大学副校长王树新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与滨州医学院考察团会见座谈

滨州医学院院长王滨与天津大学副校长王树新签署两校战略合作协议

考察期间,我们一行参观了天津大学校史馆、研究生院、行政服务大厅和郑东图书馆,天津大学悠久的历史积淀、浓厚的文化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人性化的管理服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天津大学的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指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学科体系与结构等进行科学规划,通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的积累,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学术创新和进行社会服务的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双一流建设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最核心的关键词,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成为并列任务。天津大学学科建设由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经过多年的发展,天大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拥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8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35个。

在学科建设中,天津大学提出以“121”工程为总体指导思想,即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这一中心目标,以提升学科水平和加强学科交叉为两条主线,以TOPS计划为一项学科建设计划。TOPS为缩略词,即将围绕提升学科水平这一主线,将一级学科分为顶尖学科(Top)、优势学科(Outstanding)、潜力学科(Prospective),围绕加强学科交叉这一主线,构建学科交叉支撑平台(Supporting)。建设中重点支持若干优势学科成为顶尖学科,巩固提升一批潜力学科成为优势学科,加快建设需求重大、特色鲜明学科成为潜力学科,形成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结构合理、交叉融合的学科布局。在学科建设中坚持五位一体的原则,即高水平的平台条件、高层次的师资队伍、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水准的科技创新、高起点的国际交流。

天津大学学科建设思路之“121”工程

在组织层面,除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作为具体执行单位外,成立校领导挂帅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同时注重发挥校院两级管理中学院的主体作用,以学院作为学科组织实施和资源调配的主体,学校层面注重规划设计、宏观调控、服务协调和考核评价。对重点支持的学科,在人才引进、招生指标、资金投入、职称评定、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天津大学的学科建设的特色是注重学科交叉平台的建设。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传统工科越来越受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技术和理念的冲击,而新工科的提出就是要从系统的角度回应社会的需求,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学科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途径,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卓越人才。尽管天津大学是传统工科学校且没有开设医学专业,但学校的具备典型新工科特征的成果却都与医学息息相关,如天津大学副校长王树新团队研制的妙手S”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技术,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明东教授团队研制的脑-机交互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无不和医学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学科交叉平台的建设,既是国家推广高校校际协同创新的初衷,也是不同类型高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需求。

三、天津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作为研究型大学,天津大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总数量近15000人,在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中起到了生力军的作用。天津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自2014年启动,突出特色是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兼具。在国家确定高等教育要走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背景下,天津大学提出了以全面深化改革、主动适应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坚持内涵发展为关键词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方案以综合改革、简政放权、持续改进为原则,提出了“332”的总体要求,即改革三类机制:招生选拔机制、分类培养机制、导师责权机制;完善三个体系:学科支撑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奖助政策体系;加强两个环节:学术氛围营造和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332”方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对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就业、导师管理、培养质量保障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覆盖,同时以集成化的Tmis平台将各类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统筹整合,实现数据共享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总体要求

天津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既大刀阔斧,又实事求是。如在招生制度改革中,学校建立了以质量为导向的招生计划调整机制,动态调整的计划优先向重点学科倾斜,向生源质量好、提升快的学院倾斜,向培养质量高的学院倾斜。在博士招生中,全面实施申请-审核制,同时以信息公开、纪检监察、申诉复议、过程可溯、集体决策五项制度实现招考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公平,始终将落实到学院的招生自主权置于制度的监督之下。

再如在导师制度改革中,学校彻底将导师资格管理改为导师岗位管理,评聘导师的决定权完全下放到学院,但要求做到四公开以保证导师选拔工作的透明,即公开导师岗位数、公开申请标准和选拔程序、公开申请材料、公开上岗导师名单。在新的机制下,评聘导师不再看资历、年龄、身份,许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此,《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纷纷以讲师也能当博导为题进行专题报告。研究生导师的危机感更强,竞争更加激烈,研究生培养质量自然也相应提高。

在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改革中,天津大学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进行认真研究,提出了“3I·4C”的培养模式,即对学术学位研究生构建“3I”培养体系,包括国际化为特征的培养模式(Internationalization)、多学科交叉为牵引的学术平台Interdisciplinary)、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Innovation);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构建“4C”培养体系,即分类(Classification)指导的培养模式、能力(Capability)导向的课程体系、协同(Collaboration)培养的实践平台、内涵(Connotation)引领的保障机制。对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培养其知识更新力、学术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突出科教结合,实现优质化培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培养其知识迁移力、实践创新力和职业胜任力,突出产教结合,实现特色化培养。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提出了国际竞争力提升计划,每年拿出数百万元用以资助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和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了实践创新力提升计划,加大了实践课程和行业前沿课程的开发力度。

在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改革中,天津大学构建了三层次、四维度、全覆盖的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分别从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依据、学校层面的中观顶层设计、学院层面的微观协同推进三个层次,与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学位质量和发展质量四个维度相交形成全面的矩阵体系,将研究生培养质量设计的各个环节和各个主体进行全面覆盖,实施分工负责,强化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内部和外部评估的作用。在自我评估中充分放权,在国内同行专家评议、国际同行专家评议和质量认证三种评估方式中,由各个学院根据所管理学科的特点,自行选择。如生物医学工程邀请了国内同行专家评议,光学中心邀请了国际同行专家评议,管理与经济学部的MBAMPA等学科则先后完成了AMBACAMEA等国际质量认证。

通过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天津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三年来成效卓著,对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促进作用明显;受到国内外高校广泛关注,先后与60多所高校互访交流,30多次受邀在全国会议上进行大会主题报告;在近几年的科研成果产出中成绩骄人,2015-2016年,天津大学共有9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由于没有兼并过其他高校,天大的学科门类较之很多985高校并不齐全,目前有六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行列,但是这其中的化学、工程、材料三个学科却已经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6

四、天大校园参观感受

尽管此文旨在讨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然而访问当日对天津大学新校区郑东图书馆、行政服务大厅、行政楼等校园设施的参观,仍然感觉值得一提,它们与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之间并非没有内在关联。

天津大学校本部位于天津市中环线内,占地2000余亩。和国内很多高校一样,相对于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也面临着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为此,天津市在津南区无偿划拨了3750亩土地用于新校区建设,一期83万平米建筑于20135月开工,20159120周年校庆前正式竣工投入使用。作为以建筑学闻名的高校,天大新校区建设汇聚了彭一刚、崔愷、周恺、李兴钢、赵晓钧等众多院士和大师级校友的作品,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单体建筑,都体现了国内顶级的高校校园设计与建设水准。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Gilman曾说过:图书馆就是大学的心脏。天津大学新校区的郑东图书馆,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个师生阅读、学习、交际的舒适空间,而且紧紧围绕着大学的基本职能来设计功能。比如位于四层的日新书斋,里面陈列了各种中国传统典籍,配以中式实木桌椅和书架,营造出古朴典雅的气息,这样一个充满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区域,对于天津大学这样一所偏重工科,甚至在校歌中都提到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的高校来说,意义尤为重要。无论是文化传承职能的实现,还是对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打造,这都是一个重要的阵地。而图书馆另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是读者研究厢,每间封闭式屋子里都配有投影仪和会议桌椅,可以预约的形式为师生各类研究团队提供召开小型研讨会议的场所。学科的发展,绝对不全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读者研究厢的设置,为基层的、自发的、跨界的各类学术活动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

天津大学图书馆日新书斋

许多高校科研人员,往往抱怨科研经费的报销、各类审批、签字等活动占据了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天津大学新校区行政服务大厅的设立,为师生办理各类手续提供了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学校里几乎所有部门处室,都在这里设立了窗口值班人员,报销、注册学籍、打印成绩单、领取材料等各类需求,都可以在这里集中办理,免去了师生的奔波之苦,也为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创造了清静的办公环境。而在行政楼参观时,我们看到的除了整洁的办公室内环境,还有对走廊等公共空间的共享利用,设置了诸如茶座、咖啡机、微波炉等设施,一楼还有学生自主创业的咖啡屋,整个楼里飘荡着迷人的咖啡香味。

天津大学行政服务大厅

一个好的大学,除了高水平的人才,高水平的管理,还需要高水平的硬件设施。新校区的校园硬件建设,时时处处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灵感为目的,以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便捷服务为目的,这也是天津大学争创国际一流学科和国际一流大学的必做之功。对此,天津大学新校区的建设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五、对滨州医学院的启发

滨州医学院与天津大学,一个是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一个是教育部直属985高校,一个是医科院校,一个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无论在层次、规模、定位还是水平上,都有较大的差距。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次出访,在震撼之余,还是感觉天津大学在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等各个方面,其思路、举措对我校下一步的工作开展,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一是对学科建设要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做好顶层规划。从天津大学的学科规划可以看出,当前即使是综合性大学,也不再盲目贪大求全,而是有取有舍,突出重心和特色。而我校作为独立医科院校,应始终围绕临床医学这一核心进行学科布局,注重其他学科与医学学科的相关性。同时,结合国家自2020年之后不再对二级学科进行管理的趋势,在学科建设中应围绕强化各一级学科的整体力量,采取相应措施。而二级学科则应以突出特色为导向,使之成为滨州医学院的品牌和影响力宣传点。当然我校目前学科门类还不够齐全,尤其是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还不足以覆盖学校各个学科,有些学科拥有较高水平的师资和较多的高水平课题,但是招收研究生却受到学科门类和数量的限制。因此,在学位点的布局方面,应结合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既要系统全面结合需求,又要考虑授权点发展的不均衡性,结合学位点自我评估结果,正确使用自我调整的职能。

二是充分认识学科交叉的作用,构建校内外学科交叉平台。从天津大学的学科建设重心及成果产出来看,学科发展在前沿方向上越来越呈现交叉融合之势。我校在促进一级学科之间的交叉上也早已有所行动,比如研究生培养上,鼓励不同一级学科的师资组成双导师共同带教研究生,给予双倍导师工作量。近年来,学校研究生参与发表的SCI论文增长显著,其中相当多的较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都来自于双导师带教的研究生。而今年5月,我校临床医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行列,基础、临床及药学等学科都为之做出了很多贡献。未来,需要在体制机制上灵活创新,一方面继续鼓励、强化校内学科交叉,另一方面应发挥我校临床学科优势,积极主动与校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对接,实现彼此的优势互补和学科交叉融合。

三是要实现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同步协调发展。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科建设包含学位点建设,而学位点获得硕士或博士授予权,则是学科发展上层次、上水平的集中体现,学位点培养研究生的质量体现学科建设水平,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工作又能显著推进科研水平和科学建设水平。因此,在2016年我校颁布的滨州医学院研究生综合改革方案中,对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的互相促进关系已有认识。我校的研究生综合改革方案,分别在“夯基础、建平台”、“控全程、保质量”、“建机制、优环境”三个方面各自布置了三条改革方向,围绕着分类培养、导师队伍、学科建设、招生选拔、课程改革、质量保障、管理机制、党建思政、奖助体系九个方面进行战略布局,自公布后各个方向都在稳步推进,此方案也得到了省学位办和教育厅领导的较高评价。但此次考察之后,对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下一步应抓住学位点自我评估、学位点水平评估、学位点申报等工作的契机,进一步梳理相关学科的师资队伍、研究方向、人才培养、科研产出、平台资源、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补漏和调整,从而更好地、持续不断地培养高水平人才,产出高水平成果,使我校一流学科的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是围绕服务师生和服务学校发展,打造学习型研究型研究生管理团队。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在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同时,也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型管理队伍。近年来他们先后获得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教学研究奖励,在各类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0篇。而我们的不足主要在于三点。首先是理论创新、总结提炼、抽象概括等方面的能力明显有较大差距,很多常规工作只满足于完成,不善于进行分析研究,不善于进行数据挖掘,没有形成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标准化工作流程的建设也还没有完全做到位。其次是研究能力不足,研究与实践结合度不足。随着研究生教育学作为新设立的二级学科开始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正在形成,医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着医教协同等各类挑战,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需要我们结合省级和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申报实施,积极主动进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再次是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足,现代化的管理和服务,必然要以信息化作为辅助。研究生教育管理任务种类繁杂,各类信息数量多且动态性强,目前的信息化建设仍然滞后于高水平工作状态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多进行系统设计和顶层思考,结合大数据分析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趋势,努力将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进行整合集成,使之真正发挥服务师生、实时分析、决策参考的作用。

对天津大学一天的考察访问,仅仅是走马观花,管中窥豹,但所获得的收益颇多,所思所想,尚需时日细细消化梳理。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更多滨医人走出去了解国内、国际一流大学的管理与发展,正视差距,寻找不足,寻求机会,合作创新。相信以开放、进取姿态办学的滨州医学院,明天必然更加美好!

 

 





Copyright @ 滨州医学院研究生处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346号
微信
微博